需求是个动词
在aWOoOo.群里讨论Daniel的文章 技术抽象 的时候,葛亮提到了一个“端到端对于我们来说是找客户、谈需求、出解决方案、实施、上线、售后、持续改进”,这正好是在和Daniel讨论的时候说到的「打穿」不仅仅只是「端到端」。写一篇小文章解释一下是什么意思。
在群里我回复了一个观点“需求是个动词”。
茅台中台的故事
想起来去年有篇报道是介绍茅台公司中台的实施中台遇到的障碍,有一个小细节令我印象十分深刻:管理茅台仓库的人,每个月有一定比例的报损额。“他们可以把这些茅台酒报损后再拿去卖,但如果用电脑扫描进 ERP 的话,就没法操作了。”,这就导致这些人没有足够动力,甚至会阻碍中台化,系统化。实施中台的技术团队、需求分析团队,可以用最新的技术,把中台做成微服务、迭代开发、持续交付,性能十分优化,但是没有打穿的方案永远缺少对这里面十分tricky细节的理解。
我回复葛亮的时候提到了一个,真正做商业的人(不是指公司的BA),是来自另一个半球。他们时时刻刻都绷着一根弦,会去探索新机会,横向链接Idea。技术世界的人按照编程语言,工作职能把人分成了前端、后端、运维等等职责,大家”术业有专攻“,而做商业的人则不是按照这种方式来思考的。
我们的故事
我们在做G2Rail全球铁路API整合的时候,我们的合作伙伴会时时刻刻思考,是否有可能连接到其他机会。一个很小的例子,如果乘客乘车目的地是科隆,那么我们是否可以在出票的同时给他发一个我们的Galeria Kaufhof免税店购物的打折码?这样我们有机会获得更多返佣,这就驱动我们的邮件内容不仅仅只是一个通知,同时会带着这些推荐;因为免税店这个合作伙伴的介绍,我们又找到了德国新天鹅堡(迪斯尼城堡的原型,文末有美图)的门票提供商。后来他又看到一个合作伙伴在拓展印度市场,这样又可以一起合作去开发印度市场,同时反过来驱动我们的国际化以及印度卢比支付的支持等等。
我们的需求并不是来自客户发现自己的问题,我们来解决,而是像布朗运动一样,持续变化甚至跳跃的。有可能今天我们在APP上加上了车的信息,明天就在处理全球出行当地语言小助手了,后天又在处理信用反欺诈等等。
这些动作的背后意味着,要么我们对领域的理解更深刻了,要么又连接到新的资源,当然也可能是因为小偷升级了手段又来盗刷信用卡了。世界在不断升级更新,因此我们需要持续不断去发现问题,评估问题是否足够有价值,以及是否有好想法和好方案来解决它(有兴趣可以看aWOoOo.群置顶的线上分享视频中关于“重复力”的介绍)。
这样的变化给我们技术带来了很大的挑战,甚至Scrum建议的”两周一次迭代“,迭代过程中输入的story是稳定的,而两周之后再反应对们来说已经有些慢了。
写在后面
我们有一个友商,他们的系统是基于一个PHP的CRM由外包团队改造的,2019年年底的时候,他们决定把自己的中国大陆的网站关掉,国内的B2B的业务也撤到香港。我们不知道具体的原因,但是在我们拓展海外市场的时候,持续不断有人告诉我们这家友商在做什么小动作以阻止我们。
可以想象,如果把你的需求变成一个动词,你的竞争对手该有多难受。
世界是灰度的,商业是复杂的。凯文凯利在《必然》讲到的为了技术世界的趋势之一进托帮(Protopia)",他说:“我们的的终点既不是乌托邦,也不少反乌托邦,也不少维持现状,而是进托帮(I think our destination is neither utopia nor dystopia nor status quo, but protopia. Protopia is a state that is better than today than yesterday, although it might be only a little better)“。商业的发展过程也是如此,发现新问题,评估解决办法,解决它,产生新问题,再解决。
工程师比较喜欢确定性,他们需要确认需求,确认设计,确认质量等等;但是真正在商业的角度去理解,确认意味着需求开始变成一个有确定解释的名词。解释为名词的需求可以帮工程师降血压,解释为动词的需求会让商业的脚步更快。
这里是上文提到的新天鹅堡,有兴趣也可以扫码进我们的圈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