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第二大脑
构建第二大脑
过去读书的方式,要不就是走马观花,要不就是做大量的标记,看到哪里读到哪里。卡片笔记法(How to take smart notes)和Build a second brain(B.A.S.B),两本书从不同的角度给我们讲了同样的一件事 —— 如何做个人知识管理。
个人知识管理,是一个有些误导人的词,从字面意思理解,它是教我们如何去组织并管理我们“拥有”的知识。组织和管理知识,其实不是我们的最终目的,两本书里对于“组织和管理”内容仅仅只是一个中间环节。
我们对知识的管理方法最终是为了能够用起来。因此我们在管理知识的时候,首先管理的对象是“our notes are things to use, not just things to collect”——也就那些最终能够被用起来的内容,而不是那些值得收集的内容。这两者有本质区别。
既然是为了用,我们在读纸质书上划的高亮和用笔在旁边写的感想评语都需要能够被管理起来。这里有两种内容需要被管理:1)我们评语 2)评论的上下文。最终这些内容既不应该随着书本的物理介质消失而丢失,也不应该被当成图书馆的馆藏被束之高阁。
上面所谓的用,也可以称为为了能够在第二大脑进行“思考”。少楠在卡片笔记的推荐书评中提到的“卡片笔记是一种知识复利“的积累。所谓的第二大脑,是一种非常微妙,持续的系统工作。可以简单理解为,借助一个笔记软件,把我们的读书笔记、洗澡时的AHA时刻、工作心得、待办事项等等所有信息进行记录,并且持续refine,输出进行迭代的一种系统工作方法。
何为“用”?书里有这样一句话:notetaking is like time travel—you are sending packets of knowledge through time to your future self.
记笔记像是时空旅行,现在记录的东西,是给未来的自己发送了一个包裹,需要思考的不是现在包裹打包得多整齐,而是需要思考包裹如何在未来发挥更大的作用。
卡片笔记法书中,推荐学术研究者们在写新书的时候,主要用自己笔记系统中的卡片进行排列组合以“Remix”出来新的观点(和KK的《必然》又拉上关系了),如果发现卡片系统中有缺失,则去想办法完善卡片系统,随着时间推移这个笔记系统会变得越来越丰富,最后我们的第一大脑要做的事情,是从第二大脑中排列组合出来新的观点,这样最后写作出来的论文只是第二大脑迭代演化的副产品。
我们整理内容,按照旧的实体书里图书馆整理图书的方法已经不适用了,我们的知识不是按照学科来分类。举个例子,如果我们在某小说分类下,看到了一个关于项目管理的非常好的思考,把它在书里标注下来之后,它就被抛诸脑后了,以后我们可能一辈子都不可能会再与这个观点“不期而遇”,因为大概率这本书不会再被翻起。我们整理的目的应该是actionability。
我们的工作和生活是由问题串起来的,而我们知识组织按照答案归属的学科组织,这两者之间有天然的鸿沟。为了降低鸿沟,我们最好还是把我们的记录按照“问题/主题”来组织,确保我们的记录在后面能够被找到。B.A.S.B里面提到的一个观点非常有意思,Organizing Information Like a Kitchen—What Am I Making? 像整理厨房一样去整理我们的信息,要关注我们到底在煮一盘什么菜?而不是我们如何把各种厨具分门别类放好。
C.O.D.E
我们对个人知识管理,有这样一个迭代过程,Forte对首字母放在一起,称为CODE大法。
- Capture:捕获共鸣。
- Organize:组织 ———— 为了actionability去整理我们的内容。
- Distill: 提炼,持续提炼我们的知识库,进行一些重构、链接等。
- Express:写作,通过博客、博客或者演讲等方法用自己的语言输出巩固。
提炼与链接
“每条笔记都是引用和反向引用系统网络中的一个元素,笔记的质量就取决于这个网格。”(Luhmann,1992)
这是卡片笔记法的创造者卢曼说的。我们的碎片知识在我们的脑子(第一或者第二大脑)通过链接的形式,组成了一张无法描述的网络。我过去推崇“内化”,号称知识消化吸收之后,会融入潜意识中,在需要的时候它会浮现出来。实际上很多知识/认知,如果没有在某些地方保存下来,他们可能就永久丢失了。
在第二大脑中,把链接显性化,通过我们的工作去对内容进行链接,最后整个第二大脑的价值会体现在这些链接中。
链接一般会有这样几种:
- 主题与对主题描述的一种链接。
- 对链接群的概述。
- 内容的逻辑关联:比如文献引用,或者某个项目技术细节展开等。
实践
最近跟几个同学分享了这个方法,实践下来里面有些非常微妙的东西体验过才能有感性认知。过去花了太多时间折腾笔记软件,用起来才是真正有价值的而相比而言,卢曼用90000张A6卡片构成的笔记系统已经创造了很多奇迹。因此积累、动手实践值千金,无谓纠结笔记软件到底该用什么。